(通讯员 杨星)8月8日至11日,“招行杯”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在东北石油大学落下帷幕。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全国总决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比赛期间,校党委副书记李志旭、校团委书记邓欢亲赴路演现场慰问学生团队,与同学们亲切交流,鼓励大家沉着参赛、展现风采。
在国赛现场,《氢水生辉——太阳能驱动氢水电联产装置》《仿蒸聚能——基于仿生蒸腾与凝胶析电的水电联产一体化装置》2个项目,围绕项目背景、技术创新及节能减排效益等核心板块展开深度汇报,向评审专家生动展现了工大学子的精神风貌和科创实力。
学院自启动本届竞赛筹备工作以来,始终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导师团队对接等方式,共征集到39项参赛作品。
进入国赛备赛阶段,学院进一步强化对项目团队的支持。在专家的系统指导下,开展技术路线优化工作,确保项目技术方案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进行实验数据验证,保证项目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组织答辩模拟演练,帮助学生熟悉答辩流程、提升表达能力,通过这一系列打磨措施,全面完善作品的创新性、可行性与展示效果,为在国赛中实现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围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目标,持续深化科创竞赛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此次获奖是机电工程学院科创育人成果的又一重要体现,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鼓励学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贡献力量。
赛事获奖信息
项目名称:氢水生辉-太阳能驱动氢水电联产装置
项目赛道:科技作品类
获奖等级:国家级一等奖
团队成员:黄亚宁、龚怡涵、刘文静、章宇涛、崔鲁昊
指导老师:章先涛
项目介绍: 光催化制氢技术在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对水源供应严重依赖。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相对短缺,开展光催化制氢面临水源供应的挑战。大气中具有大量的气态水分子,可为光催化制氢提供足够的水源。在此背景下,本团队提出运用空气取水技术,设计一套太阳能驱动的氢水电联产装置,该装置融合光催化水蒸气制氢、光热蒸发制淡水与余热发电三大模块。以水凝胶为水分载体,表层负载光催化剂,底部集成温差发电片,凝胶白天解吸附,水蒸气进行界面光催化制氢,夜间吸湿储水,同时回收余热发电,为分布式清洁能源供给提供新思路。
项目名称:仿蒸聚能--基于仿生蒸腾与凝胶析电的水电联产一体化装置
项目赛道:科技作品类
获奖等级:国家级一等奖
团队成员:章宇涛、黄亚宁、刘文静、王博文、崔鲁昊
指导老师:黄璐、刘鹏
项目介绍:本作品设计了一套基于仿生蒸腾与凝胶析电技术的水电联产一体化装置,旨在解决淡水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问题。装置由仿生蒸腾模块和凝胶析电模块两部分组成:仿生蒸腾模块通过模拟植物蒸腾作用,利用亲水性多孔沙基材料的毛细效应实现海水自供给,结合高吸光率涂层(吸光率 96%)将太阳能高效转化为热能,驱动界面蒸发淡化海水;凝胶析电模块采用多孔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水凝胶,通过其负电荷三维网络选择性分离海水离子形成电势差,将盐差能转化为电能,实现水电联产。同时与传统的海水淡化相比,毛细芯材料低廉易找,且有额外电能产出。以南沙群岛中太平岛为例,1000 m2 装置面积下,可实现年产淡水2379.6吨,年发电 1204.5 kW· h,与传统方式相比,每年相当于减少 CO2 排放 458.1吨。
项目名称:氢泉涌电-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水氢电联产装置
项目赛道:科技作品类
获奖等级:国家级二等奖
团队成员:丁高明、桂承祥、张岚越、刘宇航、王金朝、李俊凯、秦成龙
指导老师:戈延林
项目介绍:淡水资源短缺与能源供应矛盾是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挑战,尤其在沿海及偏远地区,而利用广袤的海洋以及太阳能资源进行淡水资源以及能源的生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在此,本团队提出一种基于光热界面蒸发技术的太阳能驱动水-氢-电联产混合装置。针对以往界面蒸发过程中产物单一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本团队在装置设计过程中采用集成化方式将界面蒸发技术、光催化技术与反向电渗析技术相耦合,极大提高了资源产出,为构建新型的水-能源关系提供解决方案。(审稿 郑玲莉 谢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