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梦瑶 程俊文)4月27日,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全国样板党支部化机教工党支部、办公室教工党支部、过控专业学生第一党支部联合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新闻采编部党支部、特别报道部党支部、政务节目部党支部开展“诵读烈士家书、致敬理想信念”联合主题党日活动。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事业部党总支书记、总监洪燕、校党委副书记李志旭,机电工程学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了活动,50余名党员参加了主题党日活动。
![](/__local/9/21/D1/CA41B055EE74342679F889FF2CC_2ECAC308_7748A.png)
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芳向全体参会党员表示了欢迎并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__local/7/E6/EE/D2E8367BED9C05B72327B029D54_D1BB43DD_C0C4.jpg)
湖北之声代表团深情诵读了《赵一曼家书》,讲述了家书背后的动人故事。“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这是1936年8月2日,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的赵一曼,在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牺牲的时候,赵一曼只有31岁,在唯一能留下的遗嘱中,赵一曼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这份存在日军的审讯档案中的遗嘱,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
![](/__local/6/87/A2/7CE16F21AA446914F0590FE31E5_054F7455_93CB.jpg)
![](/__local/0/AE/CD/56D23B107F36411327EE851CDD7_5D806843_856E7.png)
赵一曼同志的感人事迹深深触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党员。全国样板党支部——机电工程学院化机教工党支部杨红教授发自肺腑感叹道:“赵一曼的家书,是一封天底下最真挚、最朴实的一个母亲临刑前给孩子的家书,充分展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家国情怀。赵一曼无愧为抗日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在短短31年的生命里,她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凭着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在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环境和斗争中,坚持理想,坚持革命,不怕流血牺牲,不怕坐牢受刑,大义凛然,取义成仁”。
![](/__local/B/66/26/F9923C3141A6DD0298C5FE586C7_266F5AFF_36ED5.png)
![](/__local/4/D0/51/986B99736D7CC3AA990EB709C86_33C6B181_375F4.png)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过控专业学生第一党支部党员孔维晨爆发出的一句呐喊,让在座的各位党员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们的祖国刚刚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们的祖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我们的祖国正大步走在复兴的道路上!”学生党员孔维晨眼含热泪与赵一曼烈士隔空对话,汇报着祖国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朴实的语言穿越了85年的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革命年代,告慰着烈士不朽的英灵。
![](/__local/9/A3/AE/0621469CD3C35479181052D3FDC_47B56535_75473.png)
校党委副书记李志旭高度肯定了本次联合主题党日活动,认为本次活动开展得非常有意义,从赵一曼烈士的家书中汲取了前进的力量,对于党史学习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李志旭书记谈了四点体会。一是从中汲取了信仰的力量。赵一曼曾被日军酷刑折磨,但她从未松过口、胆怯过,从赵一曼烈士的家书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强大精神支柱。二是汲取了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位如赵一曼烈士一样的中国人前仆后继,才有驱逐日寇、恢复中国的胜利,才有如今之新中国。这种精神,支持着我们不断前进,不断开拓。三是汲取了学习的力量。当代大学生要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做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祖国、为民族、为人类绽放出绚丽之花。四是汲取了奋斗的力量。现在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为不断推进伟大事业向前发展而不懈奋斗!
![](/__local/F/29/EA/0BB1FA4EB61183BE510349E6D1B_799A1577_BFF5.jpg)
本次活动是机电工程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列主题活动之一,活动围绕“党史学习与支部交流相结合”的主线,以不同时代共产党人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通过品读一封家书,回望一段历史,致敬一种精神,带领全体党员一起回望往昔峥嵘岁月,一起了解红色家书中的党史故事,感悟他们的初心使命、精神品质,促进支部建设提质增效,激励全体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凝聚奋发有为的干事热情。(审稿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