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星)“这个齿轮组可以转呢!”“我的竹蜻蜓飞得好高呀!”7月14日,潜江市龙湾镇章华台社区的活动室里,20余名乡村娃围着一桌“会说话的玩具”欢呼雀跃。当天,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红齿轮”科学魔术师科普实践团带着30余件3D打印的“魔法玩具”空降社区,用可触摸的科学创意,为孩子们的暑假注入“科技多巴胺”。

从图纸到掌心:30件“独家定制”藏着大学问
“这不是普通的玩具!”实践团成员揭开“科技盲盒”的瞬间,彩色的3D打印模型让孩子们眼前一亮:憨态可掬的小鲨鱼摆件、威风凛凛的“机械小龙”、能组装的船舶模型、可转动的齿轮组,还有会“飞天”的竹蜻蜓、会“旋转”的陀螺和能吹响的卡通哨子。

“玩中学”不设限:科学启蒙可以很“解压”
“大家看,这只小龙的鳞片可以拆卸重组,里面藏着简单的卡扣结构原理。”志愿者拿起一件龙形模型,现场演示3D打印如何将数字图纸“变”成实物。三年级的小王捧着刚领到的竹蜻蜓,在志愿者指导下旋转叶片:“原来倾斜的翅膀会让它飞起来!科学真好玩!”
“陀螺比赛现在开始!”随着一声令下,孩子们趴在地上比拼陀螺旋转时长。实践团成员趁机讲解“重心稳定”原理,从旋转的陀螺到飞驰的自行车,从不倒翁玩具到航天火箭的设计,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串联起这项科学原理的应用场景。

科技微光成炬:高校科普“两年之约”温暖延续
“科技不是天上的云,而是能握在手里的光。”“红齿轮”科学魔术师科普实践团已连续2年扎根潜江乡村,团队以“小切口、大科普”为理念,通过3D打印、机器人编程、趣味实验等形式,让前沿科技走进基层,累计服务超130名儿童。
据悉,后续团队将开设“3D打印体验课”,让孩子们亲手设计属于自己的模型,让这些科学小玩具能成为钥匙,打开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审稿 郑玲莉 谢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