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名称:智能机器人
开办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招生对象:22级/23级/24级本科生,在校非机器人工程专业的理工科专业本科生。
学习年限:一年
证书:学生按培养方案要求,修满规定学分,经学院初审、学校审核认可后,由学校统一制作并发放微专业证书。
学费标准:微专业课程按照学校统一标准收取学分学费。智能机器人微专业总计10学分(100元/学分),学费为1000元,由学校财务处一次性收取。
微专业简介
武汉工程大学与“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展合作,设立智能机器人微专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方向),以“产教融合、能力为本”为内核,打通“理论-实践-创新”全链路,掌握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做“机器人造物者”。
1、跨学科深度融合:打破技术壁垒,构建连贯能力链
打破机器人、机械、AI、控制等多学科边界,构建“理论基础+感知算法+系统集成+工程实践”四维知识链,覆盖智能机器人研发全流程,练出“懂原理、会制作、能调试”的硬实力。
2、教学团队深耕领域:名师领航,科研反哺教学
由湖北名师工作室团队全程执教,兼具国家级科研项目经验与产业落地实践,团队将实验室前沿技术及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学真技术、练真本领。
3、实践导向贯穿全程:真场景调试,从模型训练到系统调试
拒绝“纸上谈兵”,在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展实训,夯实从模型到系统的实践基础,跟进行业前沿,结合具身智能机器人感知系统发展趋势、具身智能数据结构与模型演进,熟悉从模型训练到系统调试的全链路操作,强化理论与技术应用的衔接能力。
4、项目驱动实战:工程项目+创新实践,练全技术链
将企业真实项目纳入教学,提前接触产业“真问题”;结合创新实践教学,覆盖感知、决策、执行及软硬件集成全环节,练出“从项目需求到方案验证”的完整能力。
智能机器人微专业依托我校机器人工程专业设置。
机器人工程专业于2019年经教育部备案批准开始正式招生,并于2024年起设置特色实验班,专业平均考研升学率59.4%,被985、211重点高校录取的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45.8%。
在办学特色上,机器人工程专业注重多学科融合,夯实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基础,融入人工智能知识技能,强化机器人建模、感知、规划、控制、编程、执行等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学生知识体系全面,考研与就业的选择面广、适应性强。学院研发的工业焊接机器人装备、曲面电路激光焊接机器人、智能分拣机器人、智能运维机器人等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能源化工、微电子、商品零售、智慧药房、通信、核电等行业,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近三年,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大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80余项,获省级奖项近360项。

鹦鹉螺战机器人队组建于2019年,由机电工程学院牵头,联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 数理学院等多学科学生共同孵化而成。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 2025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中,战队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斩获全国二等奖,充分展现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今年8月,鹦鹉螺战队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校长张彦铎携战队成员参与节目录制。


近年承办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高校联盟赛(湖北站)、RoboMaster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区域赛(中部赛区)、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湖北赛区选拔赛等机器人高水平学科竞赛重大赛事,搭建特色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微专业特色
1、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现场教学与调试训练
依托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数据采集场、模拟训练场、应用实践场”三大平台,结合具身智能感知系统发展趋势、数据结构及模型演进等理论,开展数据采集、机器人调试及VLA模型训练评测;结合《具身智能机器人导论》课程,深入学习具身智能核心理念,剖析机器人“感知-控制-执行”全链路应用,建立对智能机器人研发的真实认知。
2、跨学科融合与全流程实战能力培养
打破机器人、机械、AI、控制壁垒,《机器人技术基础》从机器人建模到代码调试,手把手带你“指挥”机器人动起来;《机器人智能感知与控制》系统讲解传感检测与控制技术,聚焦其在各类机器人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则聚焦工程实际场景,通过具体制造任务讲解机器人技术应用,掌握机器人作业中的调优技巧。课程以“可交付成果”为导向,助力学生掌握系统调试、方案设计等硬技能,直接对标企业技术岗位要求。
3、课程成果导向,强化就业竞争力
以“成果产出”为驱动,设置实战任务,学生需提交技术方案及演示视频,形成有技术特色的项目作品。课程成果既是能力的证明,更为简历注入“实战”亮点,助力毕业后快速匹配高薪技术岗位。
微专业培养目标
聚焦培养掌握机器人技术应用、智能感知与控制等核心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其具备“物理层实训-控制层开发-数据处理-智能应用”全链条技术素养。结业后可胜任机器人系统调试、技术支持等工作,具备向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进阶的潜力,适应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开设课程
1. 具身智能机器人导论(1.5学分/24学时,理论18学时+实践6学时):本课程系统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理论与技术框架,聚焦“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核心能力培养。解析具身智能与传统人工智能的本质差异,梳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与发展趋势。讲授具身智能数据结构(如多模态数据融合)、模型架构(如VLA大模型)的设计逻辑,探讨自主学习(强化学习、无监督学习)在复杂环境适应中的作用。开展数据采集、机器人调试及VLA模型训练评测。分析大模型训练技术、深度强化学习等在具身智能中的具体应用,奠定学生从理论到工程转化的能力基础。
2. 机器人技术基础(2.5学分/40学时,理论40学时):以“建模-算法-控制”为主线,夯实机器人本体设计与控制的理论与调试能力。涵盖机器人系统组成、技术指标(精度/负载/速度)、数学基础(齐次变换/姿态表述);重点讲解DH参数建模、正逆运动学求解、速度雅克比矩阵、牛顿-欧拉法与拉格朗日法动力学建模。教授轨迹规划(关节/笛卡尔空间)、关节位置控制与力控制算法;讲解MATLAB RVC-Tools机器人工具箱,完成从理论建模到代码实现的闭环验证,强化“理论-代码-模型验证”的转化能力。
3. 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2.5学分/40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通过三类典型机器人项目实践,聚焦传感与控制技术在复杂场景的应用:智能铣削机器人通过六维力传感器实时捕捉铣削力,结合位置传感实现高精度定位与控制,保障加工质量;商品分拣机器人利用视觉识别商品特征与位置,力觉动态调整抓取力度,完成高效分拣;医疗检测机器人借助视觉定位病灶,力觉辅助精细操作,轨迹控制确保检测精准可靠。围绕“多模态感知-智能决策-系统集成”展开,其中多模态感知覆盖视觉(三维重构/CNN病灶分割)、力觉(六维力传感/力控策略)、听觉(声纹识别/LSTM分类)技术;智能控制包含动态规划路径导航、AI决策(铣削轨迹优化/医疗多目标决策),为系统集成提供技术支撑。实验围绕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前沿应用,设三类典型项目:智能铣削机器人实验(安装六维力与位置传感器,采集铣削数据并制定控制策略,实现高精铣削);商品分拣机器人实验(利用视觉与力觉传感器识别商品、规划抓取力与轨迹,完成高效分拣);医疗检测机器人实验(借助医用视觉与微型力觉传感器,在模拟人体模型上进行视觉定位、轨迹规划与力觉控制检测,提升检测精准度与安全性)。
4. 机器人化智能制造(1.5学分/24学时,理论24):本课程聚焦“机器人技术与制造流程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机器人化智造”解决方案的能力。智能制造移动机器人优化:学习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及动态优化策略,解决机器人动态避障问题。工业视觉智能检测:围绕YOLO系列算法与超分辨率重构技术,掌握焊缝微裂纹等复杂缺陷的小目标检测方法;通过低光照/模糊工况数据标注到模型调优全流程实践,提升工业质检精度与效率。机器人应用分析:通过典型工程案例解析复合移动机器人功能原理,针对管道修复的切割、打磨、焊接,开展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在复杂作业中的应用分析。
5. 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2学分):以“工程问题导向+跨学科协作”为核心,采用分组项目制形式,培养学生从技术整合到工程落地的闭环能力。课程以“选题-设计-实现-验证-展示”五步闭环为框架,紧密结合智能机器人工程需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4门课(《具身智能机器人导论》《机器人技术基础》《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机器人化智能制造》)的建模、感知、控制等技术,完成创新项目开发。分组开展工程项目选题、技术路线规划、原型开发测试及成果展示。各组需提交技术方案、演示视频及有技术特色的项目作品,鼓励学生结合项目形成论文、专利等技术成果。孵化作品项目参与“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等学科创新竞赛。
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
10月13日,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暨全球工程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开幕。开幕式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评选的“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正式发布,DeepSeek开源大语言模型、人形机器人等入选。人形机器人加速发展,重塑未来生产生活。
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正经历爆发式突破,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Atlas等产品的出现标志着通用型具身智能体已迈入规模化应用前夜。我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将“具身智能”列为关键突破方向,湖北省“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更将其定位为智能制造升级的战略制高点。然而,当前全球具身智能领域人才缺口预计2025年将突破500万,传统自动化、机械类专业培养体系因与“本体-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技术需求存在显著代际差,跨学科人才供给严重滞后于产业迭代。在此背景下,企业亟需两类核心人才:技术攻坚型人才需掌握具身智能感知系统开发、多模态数据融合算法优化等能力,解决机器人复杂环境适应性难题;工程落地型人才则需具备工业协作机器人部署、智能化产线改造等实战经验,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智能机器人具有技术高度集成和融合的特征,本专业学生的薪资较传统工科普遍高出40%-60%,技术价值的市场认可度极高,就业选择覆盖智能制造、医疗健康、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及新兴领域等方向,适配不同兴趣与专长。智能制造领域可投身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汽车焊接/3C电子产线改造;医疗健康方向可参与手术机器人运动控制优化或康复设备开发;服务与特种机器人领域可深耕物流AGV调度、商用服务机器人研发;新兴领域更具潜力,可加入人形机器人开发,或布局无人机巡检等低空经济新赛道。选择智能机器人专业,不仅是选择一份高薪职业,更是拥抱未来十年最具爆发力的产业赛道,以技术定义边界,用创新重塑职业可能。
微专业咨询QQ群:984439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