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马琳伟 付艳锋)9月24日,《光明日报》刊登我校机电工程学院陈绪兵、李芳、郑小涛署名文章:《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不负时代使命 “三坚持三聚焦”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报道我校机电工程学院立足机械大类新工科专业,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三坚持三聚焦”的主动学习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育人成效。
我校机电工程学院紧跟国家发展需要,勇担时代使命,在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彻底贯彻的基础上,将培养专业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常抓不懈,持续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三坚持三聚焦”的主动学习模式,即坚持思政引领,聚焦目标和竞赛建立引导方向和路径;坚持产教融合,聚焦团队和创新营造共享资源和环境;坚持精准育人,聚焦评价和卓越打造管理工具和手段。
在坚持思政引领,聚焦目标和竞赛方面。学院将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抓手,以赛导学,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锤炼思想品格、厚植家国情怀。学院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在动员、赛前、赛中和赛后等学科竞赛四阶段展开探索,依次开展“导师超市”、“创先争优”、“模拟路演”、“赛事回顾”四个活动,全面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近几年来,先后获得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70余项、省部级奖励130余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8项、省级项目40项。
在坚持产教融合,聚焦团队和创新方面。学院坚持产教融合,突破校内外空间界限,建立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分别在常设性平台、常设性团队、常设性赛事展开探索,确保创新教育有平台、有团队﹑有赛事、有积累、有案例。在团队构建上,纵向有本硕博结合形成跨年级梯队,横向有多学科交叉形成跨学院联队,企校导师联合指导,以团队带团队,以老生带新生,形成创新人才汇聚提升的良性循环。教学与科研互动,创新项目从实践中来,创新成果到实践中去,创新能力实现螺旋式提升。学院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建设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湖北省“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1个、湖北省首批本科品牌专业1个,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1个,与大疆创新公司联合承办机甲大师高校联盟赛华中站赛事。
在坚持精准育人,聚焦评价和卓越方面。学院坚持精准育人,突破课内外时间界限,为学生创新成长提供学业先导、专业引导、学术指导和职业辅导;分别在创新学分、分类评价以及全员导师制等方面展开探索,在第一课堂设立“专业综合创新实训”课程,并借助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创新教育纳人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采用互联网平台全面记录学生的创新行为,并通过创新学分大数据分析,服务个性化培养。同时,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鼓励“四有”好导师争做“四个引路人”。近几年来,学院先后培养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湖北省“长江学子”创新奖获得者3人、湖北省百生讲坛优秀主讲1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各类优秀学生及团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先后涌现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荆楚好老师团队1个、湖北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1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会员1人、湖北省“博士服务团”先进个人3人、湖北省科技副总6人等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教师,相关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
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三坚持三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动学习模式实施以来,创新教育实验班的高端就业率和升学率均相对于创办之前的机械大类平均水平提高一倍以上,得到了机械大类各年级学生的普遍认同,极大提升专业吸引力。同时,主动学习模式也带动了武汉工程大学所有在校生的学科竞赛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奖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武汉工程大学的力量。(审稿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