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 正文

    2022工程教育创新国际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1-15  发布者:马琳伟 郑小涛 点击阅读数:

    (通讯员 马琳伟 郑小涛)202211月13日至11月14日,工程教育创新国际研讨会(The 2022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novations, IWEEI 2022)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次大会由武汉工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郑州大学、湖北机械工程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主会场设在武汉工程大学。

    来自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苏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英国思克莱德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郑州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单位的教育专家携手云端,共同研讨工程教育创新方面的思路和方案,来自国内外各高校近5000人通过线下线上方式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上,大会主席、武汉工程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工程院涂善东院士首先表示,正值武汉工程大学50周年校庆之际,感佩武汉工程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并送上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随后,涂院士介绍了召集本次会议的初衷:“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量上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工程教育点赞,为之感到自豪,但是,今天面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如何从量的提升变成为质的提升,这个“质”在今天的语义下就是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教学。在陈学东院士、顾佩华校长的高度赞赏和支持下,有了这次研讨会。武汉工程大学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希望能够承办这次研讨会,这样才把原本闭门的研讨会,变成开放的会议。为此,衷心感谢武汉工程大学的校领导们,特别是机电工程学院做出的积极努力。”

    在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陈学东院士首先发表了题为“加强校企协同创新,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问题”的报告,深刻剖析了我国工程师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工程师一般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优秀工程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优秀工程师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主力军,应当具备具有较好的工程思维能力。陈院士认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必须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高校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企业则要把人才培养环节前移,同高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最后,陈院士就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卓越工程师提出了八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中国工程院涂善东院士就“基于任务的研发能力培训”进行了专题报告。针对当前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人才不足的挑战,提出以基于任务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培训模式来创新教学,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并以一年级工程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详细阐述了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任务策划和组织实施。同时,对二、三年级如何完善任务设计、四年级如何改进毕业设计,提出构想,启发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建立适合国情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加拿大工程院顾佩华院士以“从CDIO基到新工科天大方案CCII:结果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为主题,提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引发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需要进行深刻变革和全面创新。介绍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最新发展,以及基于CDIO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和体系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新工科天大方案CCII的设计与实施,包括核心理念、多学科和跨学科培养平台、课程体系建设路径、以项目为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试点平台等,并以《设计与建造》、《跨学科毕业设计项目》为案例进行解释。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吴景深副校长“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准备好面临不断变化的世界”为主题,详细介绍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枢纽架构,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创新教育改革理念。通过项目导向学习,培养致力于人类共同利益的未来学术界和工业界领袖。以红鸟硕士班为例,详细阐述了在项目导向学习中,学习引导项目的遴选原则,学习路径、课程的模块化解构、以及体现个性化教育的学位模式构想等。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朱世平“问题导向学习与创新创业”为主题,从我国当前学科设置谈起,对理与工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工程的本质等进行了解释,详细阐述了当前工程教育中最受关注的问题导向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方式,强调要将两者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学习。

    新西兰皇家学会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陈晓东教授以数位世界知名科学家的人生和成就为例,阐述了兴趣、习惯与学习的意义,要注重生命质量工程,在大学中培养读书习惯、追寻兴趣、形成个人特点、有坚持精神,并善于与人分享,从而创造独特的人生和较为完整的人格,为高质量的人生打下基础。

    天津大学宣怀学院创始院长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制造研究院副院长施亮星教授详细介绍了天津大学卓越创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转型的具体做法。以MIT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启发思考如何让大学成为新时代国家建设及区域发展的创新创业引擎,并详细介绍了跨学科学生团队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双轨制师资、专创融合的项目式课程微生态、项目式学习推进的三阶段学习模型探索与应用、创新创业的运行体系等问题。

    大会报告结束后,在涂善东院士主持下,与会专家和特邀嘉宾就工程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展开头脑风暴。涂院士提出了讨论的七个原则:(1)任意的自由讨论;(2)不做判断下结论;(3)设想越多越好;(4)针对目标集中要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如何培养一年级创新创业精神,任务应该如何设计;二三年级如何持续支持创新创业活动,设计后续的任务;如何在毕业设计项目中实施更多的创新创业内容);(5)不允许批评别人提出的设想;(6)会上个人不相互交换意见,保护少数人的想法;(7)尊重最初设想。

    会议特邀嘉宾还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陕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程光旭教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余东升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王辅臣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吴韬教授、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喻发全教授、英国思克莱德大学陈浩峰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陈博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蒋文春教授、郑州大学张兰教授、南京工业大学赵建平教授等。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喻发全教授提出,武汉工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构建分层化教育,全员参与,有大众化的存在;二是项目牵引的形式,属于中间层次;三是依托相关企业联合培养,如中国武汉化工集团公司等,联合培养的学生在四年级需要到企业进行真正的工程设计。各位专家为参会人员奉上了精彩纷呈的讨论,使工程教育创新的议题更为深厚。

    武汉工程大学校长王存文教授在大会闭幕式致辞,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和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学校长期以来重视工程教育,一直在思考未来工程师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和要求的同时,也在思考应该如何来有效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营造工程教育生态,在校内实现跨学科协同、多学科融通,在校外实现校企协同、家校协同等,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王存文校长也期待武汉工程大学能够更多参与工程教育创新,拓宽国际视野,积极吸收国际工程教育的优秀经验,进一步提高武汉工程大学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会后,大会组委会收到了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来信,各位专家对本次工程教育创新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赞许,希望今后能开展更多的工程教育研讨,构建工程教育研讨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学习。

    本次大会由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喻发全教授主持。学校教务处、科发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人事处、创新创业学院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等人员线下参加了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举办,为拓宽我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国际视野,积极吸收国内外工程教育的优秀经验,进一步提高我校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审稿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