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动态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四维实践育时代新人,挺膺担当谱奋斗华章——2025年机电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21  发布者:杨星 点击阅读数:


    (通讯员 杨星)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机电青年学子在实践中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上好与社会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机电工程学院依托“红齿轮聚力行动”学生工作品牌,以“实践育人”为核心,以“科普教育”和“服务区域发展”为两条主线,“赋能科普创新力、激活托管行动力、强化服务贡献力、凸显家乡吸引力”为四个维度,构建“一核二线四维”工作体系,精心谋划、多维布局,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在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组建8支实践团队,组织1000余名师生分赴湖北、广东、河北、新疆等12个省份30余个地市(区),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形成了“立足专业、突出特色、深耕基层”的实践格局。

     

    一、聚合数字技术,赋能科普创新力

    “红齿轮”创梦薪火科普实践团受邀前往涂善东院士家乡——福建龙岩永定区永福楼,打造“文化+科技”双展区科普模式。团队设立文创中心与磷矿科普两大特色展区:在文创中心,以越王勾践剑为核心,通过1:1复刻青铜剑与AR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再现“复合金属工艺”“热镀锡法”等古代科技奇迹,吸引一众院士专家深度参与;在磷矿展区,制作《磷元素: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农业的营养密码》科普展板,结合3D打印磷石灰煅烧塔模型,将抽象化工流程具象化,帮助当地150余名中小学生深刻理解荆楚文化和前沿科技。实践团还实地参观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团驻地遗址,走访月流村老党员,收集红军游击战争时期口述史料,整理形成《永福楼革命历史档案》,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鲜活素材。

     

     

     

     

    二、聚焦科学启蒙,激活托管行动力

    “红齿轮”科学魔术师科普实践团聚焦青少年科学启蒙,创新“实验+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先后深入武汉东西湖区15个社区、天门前进社区、潜江章华台社区等地,开展为期15天的科普托管服务。团队设计“盐水雪花”“熔岩灯”“火星基地”“纸杯投影仪”等20项核心科学实验,带领社区600余名青少年在动手操作中探索结晶原理、密度差异、光影传播等科学知识。在潜江,团队连续2年扎根服务,秉持“小切口、大科普”理念,自主设计20余门课程,累计服务儿童超130人次,通过3D打印“机械小龙”教具与“魔法泡泡龙”科普课和漆扇非遗手工课,让科学技术走进乡村一线在天门,“科普+托管”模式送去“行走的科学课堂”,通过完善课程设计、注重互动体验、强化动手操作、结营回顾总结,形成递进式活动模式,让科学知识在互动中自然渗透在东西湖区,设计“盐水雪花”等四项核心实验,带领孩子们掌握溶液结晶、密度差异、光影传播等基础科学知识,形成“观察—提问—实践—总结”的完整探究过程,三个地区的深度实践,实践团将科普贯穿其中,为基层社区带来科学、点亮梦想、筑梦童年。

     

     

     

     

    三、聚力社企协同,强化服务贡献力

    “红齿轮”产研先锋科技实践团与“红齿轮”基层服务实践团协同联动,构建“校企合作+社区服务”双轨路径。产研先锋团遴选3名学生赴湖北和远新材料有限公司、1名学生赴中国航空工业第六零九研究院所属航力机电有限公司,开展为期2个月的深度实习学生参与新材料生产全链条实践,协助完成生产线图纸转化、设备隐患排查等工作,形成《新材料制备工艺优化建议报告》,提出3项改进方案获企业采纳。“红齿轮”基层服务团分赴湖北咸宁、荆门、天津、湖南郴州、广东广州等地社区,聚焦“一老一小”需求开展爱心托管、防溺水安全演练、社区环境整治、独居老人关爱等志愿服务,在云南下庄镇开设礼仪课堂,通过情景模拟方式教授日常问候、餐桌礼仪,覆盖50余名儿童;在四川会理市,开展图书馆志愿服务长达42小时,整理老旧图书200余册,协助接待读者150人次。团队累计服务时长超800小时,形成“学生+社区”共建长效机制。

     

     

     

    四、聚积根脉探访,凸显家乡吸引力

    “红齿轮”红芯实践团、“红齿轮”民族团结实践团、“红齿轮”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红齿轮”乡村振兴服务团多点发力,深化根脉传承,返乡探访故土魅力,投身建设家乡的青年行动“红齿轮”红芯实践团赴辛亥革命博物院、潍坊坊茨小镇开展红色研学,在江西广昌高虎脑战役纪念馆收集“泛黄家书”等革命文物史料,乌鲁木齐走访抗美援越老兵何步太、鲁德玉,整理形成《老兵口述史档案》2万余字。“红齿轮”民族团结实践团走进新疆喀什、乌鲁木齐,开设“七彩课堂”50余课时,教授绘画、手工;探访柯尔克孜族与回族融合家庭,记录“邻里互助、习俗共融”故事,收集“花儿”非遗传承人访谈录3万余字。“红齿轮”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调研云南黑茶“三尖三砖一花卷”古法工艺、云南苗族蜡染技艺;在河南周口,记录太康黉学、高贤寿圣寺塔的建筑艺术与历史价值。“红齿轮”乡村振兴服务团深入山东聊城贾庙村,调研智能温室大棚与无人机撒药技术应用现状;前往湖北荆门普及安全知识,帮助50余名小朋友系统学习电力安全、食品安全等知识。各团队累计形成实践报告110余份,服务群众800余人次。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育人成效显著3名同学企业优先录用意向,40余名学子被服务单位书面表扬社会影响广泛,覆盖全国8省30余个地市,直接服务群众超2000人次事迹被中青网、湖北日报、荆楚网等主流媒体报道15次;校地协同深化,与5家单位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协议,构建“校企共育”“校社共建”合作模式,新增实践地20余处,为常态化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机电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红齿轮”实践品牌建设,重点从三方面推进社会实践工作:一是完善“四维联动”机制,强化实践育人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二是拓展“校地企”协同网络,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新增5个常态化服务的社会实践基地,构建“科普+手工”“非遗+文化”等重点工作品牌三是打造“数字化实践”新模式,运用VR、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实践资源库,开发“云端实践”项目,实现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面向未来,机电工程学院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审稿 郑玲莉 谢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