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动态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捷报频传!机电工程学院在全国顶级赛事中斩获多项大奖

    发布时间:2025-10-22  发布者:杨星 点击阅读数:


    (通讯员 杨星)近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全国总决赛和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东莞赛区、长沙赛区纷纷落幕,机电工程学院师生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荣获国家级银奖,“揭榜挂帅”擂台赛中共斩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1项,充分展现了学院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等领域的科创实力与人才培养成效。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由教育部等11个部门会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郑州大学、郑州市人民政府承办。自20254月正式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国内外161个国家和地区5673所高校的619万个项目报名参赛,参赛总人数达到2443万人次。大赛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展示的平台,促进了目标与问题导向的科技发展,加速了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激发了青年才俊无限的创新活力。此次大赛中由张聪、严敏、张哲老师指导的《柔光科技-后摩尔时代高端曲面电子器件共形装联机器人系统》项目荣获国家级银奖。

    f67cc072b20f653a26911365d17eeff0

    作为国家级青年科技创新品牌赛事,本次“揭榜挂帅”擂台赛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联合主办。机器人领域和高端装备领域分别在广东东莞和湖南长沙设立分赛区,经过激烈角逐,付中涛老师带领团队完成的《高精度工艺协同作业的移动焊接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荣获全国二等奖;吴若麟、李欢欢指导的《高速高精度激光纳米增材制造系统》项目荣获全国三等奖;朱泽润、张聪、梅再武老师指导的《基于双激光融合的大型数控机床几何误差在线测量与自适应补偿系统》项目荣获全国优胜奖。

    IMG_256

    精雕细琢,凝聚师生攻坚合力。备赛期间,学院成立专项工作组,整合科研平台与导师资源,为参赛团队提供全周期支持:通过“一对一”专家辅导优化技术方案;建立“每日进度跟踪+每周成果复盘”机制,及时调整策略,确保项目成果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

    0974bd9fb62769fd88c9bf6925710d3

    8da79ff8b3df7d82306ded59a1a86d48

    c4c1f4f14d8b2e1cfe69202c42bd9afe

    顶级赛事的频频获奖是学院科创育人成效的又一体现。近年来,学院以“学科交叉+产业导向”深化科创体系建设,成果持续涌现。

    机电工程学院将持续聚焦国家“卡脖子”技术需求,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培养更多“敢闯会创”的青年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力量。(审稿  郑玲莉 谢姗姗)

     

     

     

     

    获奖项目信息

    柔光科技-后摩尔时代高端曲面电子器件共形装联机器人系统

    【项目赛事】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获奖等级】全国总决赛银奖

    【团队成员】李国豪、魏雪、陈家更、黄依涛、陈子轩、范子睿、陈俊希、肖凯博、吴雨涵

    【指导老师】张聪 严敏 张哲

    【项目介绍】

    电子装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相关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其对于高效率、高质量、高精度的设备都有着很大的需求。本团队针对市场痛点问题研发了温控激光软钎焊解决方案,并设计开发了面向电子装联领域的高端曲面电子器件共形装联装备。针对焊接工艺中的难点,设计在实时装联过程中进行温度控制、电源控制、图像处理、工艺深度学习等,能够极大提高焊接的可靠性,有效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并减少的使用时间成本,同时将机器人技术与之结合,巧妙解决了现有器件存在的曲面贴合度高的问题。

     

    高精度多工艺协同作业的移动焊接机器人系统设计

    【项目赛事】机器人领域--青年科技人才赛道

    【获奖等级】二等奖

    【团队成员】付中涛 朱泽润 李龙欢 杨波 钟文 周旋 吴旭 王雨佳

    【项目介绍】

    本项目由武汉工程大学团队联合企业研发,旨在打造具备“手---脑”一体化智能协同能力的高精度移动焊接机器人系统。项目融合激光传感、AI视觉识别、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智能轨迹规划等关键技术,实现复杂构件的自主焊接与多工艺协同作业,突破国外核心零部件垄断,显著提升焊接精度、效率与柔性化水平。该系统广泛适用于汽车、航空、钢结构等领域,对推动我国焊接机器人自主化、智能化发展及制造业高端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高速高精度激光微纳增材制造系统

    【项目赛事】高端装备领域--学生赛道

    【获奖等级】三等奖

    【团队成员】贺朝美 戴威 胡帅 武星宇 骆佳柯 李孟鑫 严威

    【指导老师】吴若麟 李欢欢

    【项目介绍】项目聚焦激光微纳增材制造领域核心瓶颈及高端设备 “卡脖子” 困境,创新开发基于声光偏转器-振镜的高速高精协同扫描模块、纳米颗粒增强的成形缺陷控制组件及多激光束协同的高质高效成形单元,配套研发覆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合金、智能响应材料的专用3D打印材料体系,实现“高速加工+高精成形+多材料兼容”的激光微纳增材制造技术。

     

     

    基于双激光融合大型数控机床几何误差在线测量与自适应补偿系统

    【项目赛事】高端装备领域——学生赛道

    【获奖等级】优胜奖

    【团队成员】赵烨炜 顾玉姣 孟媛 雷然 李毓琪 王忠旭 刘文静

    【项目介绍】

    项目聚焦国产高端机床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针对离线检测致产能损失、系统集成与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创新开发双激光在机测量装置、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构建机床几何误差全局映射模型及“双光融测” 系统,实现在线检测与闭环补偿,为工业母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贡献力量。